流言
“手机信号差的时候,辐射会大幅增强”
近年来,网上有传言说:手机信号差的时候,辐射会大幅增强。因此,在地下室、电梯等信号不好的地方应尽量避免使用手机。
流言分析
这种说法没有依据。
首先,信号差的情况下,尽管手机的发射功率确实会比信号良好时高出数百倍,但功率增加并不等于手机辐射增加。此外,所有上市手机必须通过实验测试才能获得入网许可。也就是说,即使手机以最大功率工作,其辐射水平仍然远低于安全限值。而且。当手机使用最大功率,信号仍无法被基站清晰接收时,通信一般就会中断。此时,手机会进入“搜索网络”模式。在不传输信号时,手机的发射辐射反而降为最低。
近年来,一则关于手机辐射的说法在网络上广泛流传:手机信号差的时候,辐射会大幅增强,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危害。
这个说法让不少人在电梯、地下室等信号不好的地方使用手机时感到担忧,甚至有人因此刻意在信号不好时不用手机。那这个流言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?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什么是”辐射”?
提到”辐射”这个词,很多人会自然联想到核辐射、X 光等具有危险性的事物,也因此产生了恐惧心理。
但实际上,在物理学中,“辐射”指能量以波或粒子形式向外传播的过程。在物理学上,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大类。
· 电离辐射具有足够高的能量,能够电离原子和分子,具有生物破坏性。电离辐射包含:α 射线、β 射线、中子、宇宙射线等高能粒子流与 γ 射线、X 射线等高能电磁波。短期接触大剂量电离辐射会直接杀伤细胞,引发急性放射病,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。而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可能损伤 DNA,增加癌症(如白血病、甲状腺癌)和遗传突变风险。
· 非电离辐射能量较低,不足以电离原子,包括可见光、红外线、无线电波等电离能力较弱的电磁波。手机、Wi-Fi、蓝牙都属于这一类。这一类辐射能量很低,通常都在安全标准范围内。这种辐射的频率通常在几百兆赫兹到几千兆赫兹之间,能量远低于可见光。换句话说,你手机的“辐射能量”,连阳光都比不过。手机通过发射和接收这种电磁波来实现与基站的通信,从而完成通话、上网等功能。
辐射其实是一个中性的物理术语,本身并不意味着危险。
手机信号弱时,
到底会发生什么?
为了我们的正常使用,手机与基站之间的通信需要双向的信号传输。
当手机距离基站较近、信号良好时,手机只需要较小的发射功率就能与基站建立稳定的连接。但当手机距离基站较远,或者处在电梯、地下室、隧道等信号受阻的环境中时,信号会被墙壁、金属、地下空间削弱,基站接收到的信号就会变弱。为确保通话不中断,手机的发射端会自动增加功率。这个过程由基站动态调节控制,属于通信系统的功率闭环控制机制。
这种自动功率调节是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设计原理。基站会实时监测接收到的手机信号强度,并通过控制信道向手机发送功率调整指令。如果基站检测到手机信号太弱,就会要求手机提高发射功率。反之,如果信号足够强,基站会要求手机降低功率,这样既能保证通信质量,又能节省手机电池电量。
手机的发射功率变化范围相当大。以 GSM 网络为例,手机的最小发射功率可以低至几毫瓦,而最大功率可以达到 2 瓦左右。4G 和 5G 网络的功率调节范围同样很大。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因此,从技术角度来说,信号最差的情况下,手机的发射功率确实可能达到最大值,比信号良好时高出数百倍。但功率增加不等于危险增加,虽然手机在信号差时发射功率会增加,但这并不意味着手机辐射就会因此变得危险了。
为了衡量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,科学界使用”比吸收率”这个指标,英文缩写为 SAR。SAR 衡量的是人体组织(如头部或躯干)单位质量所吸收射频能量的速率,单位通常是瓦特/千克(W/kg)。
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 SAR 限值标准。在中国,基于国家标准 GB 21288-2022,并要求采用符合 YD/T 1644 系列标准的测试方法,要求手机的 SAR 限值是 2.0 瓦特每千克,欧盟也是相同标准。美国的标准则是 1.6 瓦特每千克,通常由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(FCC)进行监管。
所有上市手机必须通过实验测试才能获得入网许可。测试中,手机被放置在模拟人体的“头模”或“体模”旁,检测最大功率下的吸收率,确保其 SAR 值不超过这些限值。无论手机发射功率如何变化,在什么恶劣条件下工作,其 SAR 值都在其限值以下。
也就是说,即使手机以最大功率工作,其辐射水平仍然远低于安全限值。而且在信号不好的地方,虽然手机发射功率增加了,但通话质量通常很差,通话可能会中断,大家往往会主动缩短通话时间或者移动到信号更好的地方,实际累积的辐射暴露量可能并没有显著增加。
此外,当手机使用最大功率,信号仍无法被基站清晰接收时,通信一般就会中断。此时,手机会停止传输,进入“搜索网络”模式。在不传输信号时,手机的发射辐射反而降为最低。因此,当我们看到“无服务”时,辐射量实际上是最低的。
正确认识
“有辐射”VS”有危害”
其实,大家没必要对“辐射”一词产生过度恐慌。
我们日常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电磁辐射的环境中,电视信号、广播信号、WiFi 路由器、微波炉等都会产生电磁辐射,在正常情况下,这些辐射都在安全限度之内。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而正如前文所说,辐射是一个中性词,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各种电磁辐射,对于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。
以咱们日常接触最多、最频繁的手机为例,根据目前的科学证据,世界卫生组织的结论是:在符合国际标准的辐射水平下,没有证据表明使用手机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。
而且,相关科学研究是持续进行的。随着 5G 等新技术的应用,科学界会继续监测和评估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。但基于目前几十年积累的研究证据,主流科学界的共识是明确的:符合标准的手机是安全的。
我们需要区分”有辐射”和”有危害”这两个概念。
阳光也是一种辐射,但适度晒太阳是有益的,如果完全躲避阳光的辐射,反而对身体有益。而即使是阳光,晒得过度也会给我们的健康产生危害。因此,辐射与健康的关系,我们还是应该结合接触剂量、时间等等因素来综合判断。
而手机辐射的能量远低于可见光,只要符合标准,就不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。手机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,理性认识手机辐射,科学使用手机,才是正确的态度。
照“谣”镜
像“手机信号差辐射大幅增强”这类谣言,在网络上传播往往有特定套路。此类谣言常精准拿捏大众对健康的担忧,手机辐射与健康挂钩,易引发恐慌,借此吸引眼球、快速传播。它们严重缺乏科学支撑,手机辐射强度虽有变化,但远未到“大幅增强”危害健康的程度,却被谣言肆意夸大。因此,辨别这类谣言,要先看信息来源(权威机构、专业平台发布的内容更可信),再分析逻辑,依据科学知识判断是否合理,最后多方求证,向专业人士咨询,对比不同信息,以免被误导。